10月17日,由北京广播电视台出品、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指导、北京银行独家冠名、合作伙伴金隅集团倾情支持的全国首档聚焦专精特新企业的纪实观察类节目《专精特新研究院》第五季第七期火热播出,节目镜头对准金隅科技产业园,一场国企担当与硬科技崛起的深度对话圆满落幕。
当杨澜、张越、李杰三位科创探访官深入金隅智造工场、金隅高新产业园、金隅兴发科技园的同时,也带领观众进行了一场沉浸式的“硬科技”探秘之旅,生动展现了金隅集团以城市更新之笔,绘就“专精特新”壮阔图景的实践之路。
从“工业记忆”到“科创高地” 老厂新生造就城市更新典范
节目开篇,杨澜等科创探访官就被金隅智造工场的“国际范儿”所吸引,连连感叹“房屋矮、容积率低、绿地树林多、建筑外形现代洋气”。工业记忆与现代科技办公空间的强烈对比,既引发了杨澜等科创探访官的兴趣,同时也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北京金隅资产运营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叶菲将金隅智造工场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后,一场关于“老厂新生”的探秘之旅就此展开。
科创探访官盲选结果揭晓 探访官与企业家展开创新共生体验
叶菲向科创探访官发布了三个具有金隅特色的公共空间,三家来自金隅科技产业园的企业创始人正在里面等待与三位探访官组成演讲搭档,三位科创探访官需要根据关键词盲选搭档,当杨澜看到“攀岩馆”时果断选择,渴望探索攀岩与创新之间的潜在关联,张越则被“隅翼创新空间”的名字吸引,每一个科创公司都希望自己能够羽翼成熟,展翅飞翔,而让李杰感兴趣的则是“企业家的知识殿堂”,以聚合之力助科创企业拔节成长。
节目中,探访官们发出的“我之前来的时候不是这个样子”的惊叹,正是对这场“空间革命”最直观的肯定。这不仅是一次物理空间的华丽转身,更是金隅集团主动服务国家战略、推动产业升级的生动诠释。保留工业结构肌理,注入智慧共享基因,金隅以“园丁”般的精心培育,让曾经的“制造”基地,淬炼出充满未来感的“智造”生态,成为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的坚实载体。
三段探秘之旅各具特色 亲眼见证“老厂房里的新生命”
在北京金隅资产运营有限公司副经理、北京金隅文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经理肖博的带领下,杨澜沿途感受到了金隅智造工场“衣食住行娱教医养”的全方位生活配套服务,同时,也被利用老旧厂房引入攀岩馆的巧思感染。
叶菲则向探访官张越介绍了金隅特色产业服务,“创新,不止科技”,对于科创企业的全链条服务和生态搭建,既是金隅集团的全力赋能,也是创新精神的另一体现。
当李杰来到位于怀柔科学城北部的金隅兴发科技园时,看到的景象和她记忆中的水泥厂完全不同,在金隅兴发科技园项目部负责人王维的引导下来到由丘成桐先生领衔的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随处可见的黑板让李杰感受到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聆听那些关于梦想与突破的科创故事
杨澜走进了金隅智造工场的高端医疗器械CDMO平台——水木东方,身临其境地体验了平台赋予初创企业的坚实力量。
张越则对话了从清华实验室走出的生物医药团队,深入了解全球首创的“人源免疫豁免细胞诱导技术”,并聆听了科学家转型企业家的真实心路,展现了前沿基础研究走向临床应用的巨大潜力。
李杰则来到金隅高新产业园,亲手触摸了商业航天的未来。在3D打印火箭发动机的产线,亲身感受“一体成型”技术的硬核魅力,见证了从实验室图纸到产业化应用的飞跃。
三位探访官与企业创始人的“共生体验”,不仅仅是观察,更是一次在金隅科技产业园的沉浸式生活,实地感受金隅特色科创服务为企业带来的前行力量,在深度对谈中让“创新”一词变得可知可感,鲜活而生动。
科创演讲秀高燃对决 千万级资源包归属揭晓
经过激烈比拼,来自金隅智造工场的北京水木东方医用机器人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获得了本场最高票数,获得了千万级融通资源包。
金隅集团总经理助理、金隅投资物业管理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传辉将从空间资源、基金投资、横向资源对接三大维度为企业进行赋能,他将园区内的企业比喻为“金凤凰”,金隅集团全力呵护。
北京银行党委常委、副行长毛文利则给企业带来了“存贷债结汇”一体化的金融服务方案,华大集团CEO尹烨则为企业送上了由华大集团自研的益生菌产品,而德勤中国华北区政府事务主管合伙人马飞骏带来的是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咨询、诊断、培训服务。
节目已落幕,但创新永不止步。金隅科技产业园里的故事,正是中国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上万千创新故事的缩影。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过去与未来的交汇,看到了国企的担当与活力,更看到了中国“专精特新”企业破局而立、向上而生的蓬勃生机。
来 源: 金隅资讯
编 辑:liu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