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2026:地产磨底与规则重写--存量时代方法论的现实映射
http://www.funxun.com房讯网2025/11/28 9:31:00
[提要]2026年仍是“磨底年”,全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大概率再跌 6% 左右,但跌幅较 2025 年收窄;房价“L 型”尾部继续分化,一线核心区在 2026H1 可能出现环比转正,但弱三四线全年仍难止跌。

  一、主要观点

  1.2026年仍是“磨底年”,全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大概率再跌 6% 左右,但跌幅较 2025 年收窄;房价“L 型”尾部继续分化,一线核心区在 2026H1 可能出现环比转正,但弱三四线全年仍难止跌。

  2.房地产对 GDP 的拖累从 2025 年的 1.5-2 个百分点降至 0.5-1 个百分点,宏观层面“利空递减”成为一致预期 。

  3.行业利润中枢已从 8% 压缩至 3%-4%,传统“拿地-开发-销售”链条彻底让位于“轻重并举、存量运营、代建+资管”的新范式 。

  4.商业不动产进入“资产盘活+REITs 退出”的 2.0 阶段,柏文喜反复强调的“专业运营能力>资产规模”成为衡量商管公司估值的核心锚点 。

  二、宏观:信用筑底与财政接力

  2026年全球宏观的三条主线——美元利率高位回落、中国财政边际扩张、人口负增长深化——共同决定地产的“需求上限”与“政策下限”。

  (1)财政:2025 年四季度已提前下达 2026 年 1.5 万亿元专项债额度,其中 3000 亿元明确用于“收购存量商品房做保障房”,相当于给 2.5-3 亿平米库存托底;若 2026Q2 经济再次下探,财政可追加 PSL 3000-5000 亿元,把货币化安置与城中村改造重新加码 。

  (2)货币:房贷利率仍有 30-40bp 下调空间,但“利率底”已接近;决定购房意愿的不再是“月供减少 300 元”,而是“交房确定性”与“收入预期”。

  (3)人口:2026 年 20-45 岁主力置业人群净减少 600 万,首次置业需求继续萎缩;但 35-55 岁“卖一买一”的改善链条占比升至 45%,决定产品力与区位黏性成为去化关键 。

  三、金融:从“杠杆红利”到“资产红利”

  (1)融资端:2025 年三季度是信用债到期高峰,民营房企借新还旧缺口 2500 亿元;进入 2026 年,到期量回落 18%,叠加 21 家出险企业 1.2 万亿元债务完成重组(削债比例 50%-70%),行业“违约脉冲”阶段性缓和 。

  (2)投资端:柏文喜在多篇访谈中指出,存量时代“资产收益率”将取代“规模增速”成为估值核心。2026 年 REITs 市场预计再扩容 1500-2000 亿元,长租房、商业物业、产业园区等底层资产现金流 5% 以上项目可获 15-20 倍估值,而传统开发业务仅给 3-5 倍 PE 。

  (3)风险端:城投托底土地比例已升至 55%,2026 年若财政扩张不及预期,城投自身“借新还旧”链条断裂,可能触发“二次土地流拍”,从而反向冲击金融机构的抵押物估值——这是宏观模型中最易被低估的“灰犀牛” 。

  四、住宅地产:库存去化的“结构性赛跑”

  (1)总量:中性测算 2026 年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 8.5-8.7 亿平米,对应销售金额 8.6 万亿元,同比再缩 4%-6%,但降幅收窄意味着“量价双杀”阶段可能结束,行业进入“缩量均衡” 。

  (2)结构:

  一线+强二线:库存去化周期 14-18 个月,主城区“好房子”可能出现 5% 以内小幅提价;外围刚需盘仍靠“以价换量” 。

  弱二线+三四线:库存 30 个月以上,房价继续下行 3%-8%,政府收储做保障房成为“隐形底部”,但收储价普遍打七折,对周边新房形成二次挤压 。

  (3)供给:2026 年新开工面积预计 5.3 亿平米,同比再跌 9%,但降幅较 2025 年(-15%)明显收窄;土地缩量+开工缩量,使全国广义库存(已开工未售)在 2026H2 首次出现同比下降,这是“市场底”的重要技术信号 。

  五、商业地产:柏文喜“三重进化”的现实映射

  柏文喜几年前即提出,流量红利见顶后,行业必须完成“规模崇拜→精细运营→风险对冲→生态共建”的三重进化,2026 年正是检验这一框架的窗口期 。

  (1)资产盘活能力:万达接管北京蓝色港湾后,通过业态调改+IP 营销,使冷区项目 18 个月租金提升 45%,空置率降至 5%;证明“运营溢价”可带来 30-50bp 的资本化率压缩,这在 REITs 估值中对应 15% 的净值溢价 。

  (2)风险对冲机制:2025 年万达引入中东资本 600 亿元并取消对赌,正是柏文喜所言“摆脱短期主义、重构信用基础”的典型案例;预计 2026 年更多商管公司会采用“Pre-REITs+战投对赌”组合,把租金现金流提前证券化,降低母公司杠杆 。

  (3)生态共建:公募 REITs 税收优惠、碳金融、元宇宙招商等制度与技术革命,将决定谁能把“商业不动产”升级为“城市服务基础设施”。柏文喜判断,2026 年商业地产的竞争将是“资源整合能力+政策响应速度+技术应用深度”的三维比拼,而单纯靠收租将沦为“价值陷阱” 。

  六、企业策略:从“三高”到“三轻”

  (1)轻资产:代建、资管、物业管理三大赛道 2026 年规模增速保持 15%-20%,净利率 8%-12%,远高于开发业务 3%-4% 的盈利中枢;华润、龙湖、招商蛇口非开发收入占比已突破 20%,预计 2026 年可达 30%,形成“稳定现金流对冲开发波动” 。

  (2)轻杠杆:头部央企平均净负债率 2026 年目标 50% 以下,民营出险企业削债后净负债率降至 80%-100%,但新增融资仍依赖“白名单”+“项目制”,母公司层面无新增信用,行业正式迈入“项目现金流时代” 。

  (3)轻库存:2026 年“以销定投”成为硬约束,拿地销售比 0.2-0.3 倍,库存周转 1.5 年以上项目一律停止施工,倒逼房企把“土地储备”转化为“可售资源”,否则将面临审计减值与债券条款双重挤压 。

  七、政策前瞻:从“救市”到“改革”

  2026年房地产政策将呈现“短稳长改”双轨并行:

  短稳:北上深核心区限购继续边际放松、房贷利率再降 30bp、货币化安置城中村改造重启,目标是把 2026Q2-Q3 的“小阳春”从 6 个月拉长到 12 个月 。

  长改:户籍制度、土地指标跨区域交易、REITs 税收、房屋养老金、现房销售试点等结构性改革将在 2026 年陆续落地,为“十五五”期间房地产新模式的成型提供制度底座;其中“土地指标全国交易”若试点扩容,可一次性给三四线城市带来 5000-7000 亿元土地出让收入置换,缓解城投与财政双杀局面 。

  八、风险提示

  1.若 2026 年 GDP 增速低于 4%,居民收入预期继续恶化,则改善性需求释放将低于基准假设,销售面积跌幅可能再度扩大至 8%-10%。

  2.城投违约与土地二次流拍形成负反馈,导致金融机构抵押物减值,触发“资产-负债”双杀,重演 2022 年四季度“债汇双杀”场景。

  3.商业地产 REITs 扩容节奏低于预期,租金上涨不敌运营通胀,资本化率上行 50bp,则商管板块估值将回吐 15%-20%,拖累整体再融资。

  九、结语:敬畏周期,拥抱创新

  柏文喜曾说:“商业文明的进化,始于对规律的敬畏,成于对创新的拥抱。” 2026 年的中国地产,正处在“敬畏”与“拥抱”的交汇点:住宅市场缩量均衡,商业地产运营致胜,金融机构从“放杠杆”转向“管资产”,宏观政策从“救市”走向“改革”。旧模式尚未彻底出清,新模式已悄然生根——这是一场没有史诗级反弹的“L 型”筑底,也是一场没有回头路的范式革命。对于购房者而言,地段与产品力的溢价将重新超越“买涨不买跌”的心魔;对于房企而言,谁先完成“轻重并举”的现金流重构,谁就能在 2027 年真正走出周期底部;对于投资者而言,REITs 与优质商管公司的分红收益,将取代“土地红利”成为不动产领域最确定的阿尔法。

来 源: 商贾视线 柏文喜

     编 辑:liuy



关于房讯-媒体报道-加盟房讯-友情链接-联系方式
房讯网 版权所有 2009-2022
采编中心:010-87768660 技术支持:010-87769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