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商改住,机会何在?——上海新政下的存量办公空间转型启示录​
http://www.funxun.com房讯网2025/8/29 9:36:42
[提要]

  2025年8月,上海发布《关于推进上海市商务楼宇更新提升的实施意见》,首次以政策形式明确支持商务楼宇功能兼容转换,允许存量商办物业在“三不变”(主体、产证、结构)前提下,转型为租赁住房、酒店、养老托育等复合业态。这一政策被市场解读为“商改住”的破冰信号,但实际机遇与挑战远比表面复杂。今天,我们将聚焦办公空间改造为酒店或公寓的核心逻辑,结合政策、市场与实操案例,剖析存量办公去化的新路径。

  01 政策逻辑:

  从“限制”到“疏导”的范式转变

  上海此次新政的核心并非鼓励“商改住”概念炒作,而是通过功能兼容机制盘活低效资产。根据政策,商务楼宇可转型为租赁住房(含人才公寓)、商业酒店等业态,但需满足三大前提:

  功能适配性:匹配区域发展需求,如核心区优先科技创新、酒店服务,社区中心补充养老托育。

  空间可行性:所改造的业态需综合考虑功能适配性、动线独立与衔接、消防合规、结构安全等,避免对相邻物业造成干扰。

  长期监管:15年全周期合同管理,禁止分割销售,确保业态稳定。

  这一政策跳出了传统“一刀切”思维,为存量资产提供了“弹性更新”路径。这与2019年新加坡市建局(URA)颁布等为期五年的中央商务区激励计划(CentralBusiness District Incentive Scheme,简称CBDI)不谋而合。CBDI意在支持新加坡CBD向着充满活力和创意的全球枢纽转型,融入更多的居住功能与公共服务,将CBD转变成全天候的活力社区,真正实现工作、生活、娱乐的一体化。

  02 办公改酒店:高回报背后的专业壁垒

  (一)改造难点与成本博弈

  空间适配性挑战:

  体量形态:不是所有写字楼都适合改造为酒店,需看写字楼自身是独栋小体量还是大规模混合建筑。若为独栋2万平米以内的写字楼,更新为酒店相对容易。若为大规模混合建筑,则面临酒店难以实现大堂、电梯、动线独立的难题。

  进深限制:酒店客房层理想进深为8-15米,而多数甲级写字楼进深超15米,会产生暗房,这与酒店的房间对采光的需求不符,改造难度较大。

  2.改造成本与经济社会效益平衡:

  相关运营方代表提出,若写字楼改造为酒店,需优先选择新建写字楼。老旧写字楼外立面和大堂等不符合酒店要求,翻新成本高,消防系统改造也更大,投资回报周期更长。

  写字楼改酒店的投资回报周期往往较长租公寓短。虽然酒店的回报高,但因国家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政策指引,国资会优选改为保租房。因而,在商改住的业态选择时,需综合多种因素抉择。

  (二)机会点:核心地段与国企合作

  1.核心区资产溢价:陆家嘴、南京西路等区域的老旧写字楼改造为高端酒店,可承接商旅需求,会产生较高的租金溢价。

  2.国资主导模式:国企持有物业通过“租赁+改造”模式与华住、锦江等专业运营商合作,规避产权风险。

  办公改公寓:稳健但需精细化运营

  (一)政策导向与市场潜力

  保租房赛道红利:

  1)上海计划“十四五”期间新增47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商改保是重要路径。以深圳人才安居集团改造创智云城为例,7万平方米商办物业转型为880套保障房,入住率长期稳定在95%以上,验证了功能转换的可行性。

  政策倾斜明显:改建项目可申请容积率奖励、财政补贴,且用水用电按民用标准计价。

  2.产品适配性升级:

  空间重构:将大开间办公区切割为公寓单元,需增加独立卫浴、烟道等。

  社区化运营:引入共享厨房、健身区等配套,提升居住体验。深圳市属国企深圳环境水务集团,以自有物业——水务集团南山大楼办公楼,与万科泊寓联手改造为环水泊寓·生态软件园店提供204套品质公寓房,成功盘活一批资产。

  (二)风险提示:同质化竞争与长期持有

  1.供应过剩隐忧:需综合盘点上海新增保租房数量,避免商改保项目与新建项目争夺客源。

  2.运营能力门槛:自持物业需建立专业团队,租金收缴率、维修响应速度直接影响收益。

  市场进入建议:专业主义者的游戏

  1.优选标的:投资经验较少的投资人聚焦新建且独栋的物业,资深投资人可考虑在专业机构研判的加持下选择大进深、混合业态的项目。

  合作模式:引进专业运营商,分摊改造运营风险。

  上海“商改住”新政的本质是存量时代的精细化运营革命。办公改酒店或公寓绝非简单的空间转换,而是需要政策理解、资本运作、运营能力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对专业投资者而言,这是一场低估值资产的价值重估机遇;但对盲目跟风者,等待他们的或是改造陷阱与长期空置的困局。毕竟,城市更新的本质,是让每一平方米空间都找到与时代共振的使命。



关于房讯-媒体报道-加盟房讯-友情链接-联系方式
房讯网 版权所有 2009-2022
采编中心:010-87768660 技术支持:010-87769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