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柏文喜||卖地退潮之后,地方财政如何重建根基?
http://www.funxun.com房讯网2025/11/20 9:56:52
[提要]2021年,全国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高达8.7万亿元,成为地方财政的“顶梁柱”;然而,仅仅三年后,这一数字骤降至4.87万亿元,几近腰斩。

  2021年,全国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高达8.7万亿元,成为地方财政的“顶梁柱”;然而,仅仅三年后,这一数字骤降至4.87万亿元,几近腰斩。连续三年两位数负增长,不仅宣告了“土地财政”时代的终结,更揭示了中国地方财政运行逻辑的深刻重构。土地出让收入的断崖式下滑,并非简单的房地产周期波动,而是财政结构、发展模式乃至治理逻辑的全面转型信号。

  一、土地财政退潮:从“快钱”到“一次性账”

  土地财政的退潮,首先暴露的是地方财政收入结构的脆弱性。过去,地方政府依赖土地出让金维持高支出、高投资,形成“以地生财—以财养地”的循环。如今,这一循环被打破,地方政府不得不通过“一次性动作”维持账面平衡:集中上缴利润、盘活存量资产、加速变现国有股权和土地房产。这些举措虽在短期内填补了财政缺口,却透支了中长期的家底。

  非税收入的异常增长,正是这种“一次性账”的典型体现。2024年,全国非税收入达4.47万亿元,增长超过20%,远高于税收收入的下降幅度。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虽缓解了当期压力,却难以为继。优质资产一旦出清,未来将面临更大的筹资困境。土地财政的退潮,不仅是一次收入结构的调整,更是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严峻考验。

  二、土地金融“上岸”:风险从预算表转向资产负债表

  土地出让收入的减少,并不意味着土地在地方财政和金融体系中的作用减弱。相反,土地正以另一种形式——金融资产——继续扮演关键角色。地方政府通过专项债、城投平台等方式,将土地注入项目主体,作为资本金或抵押物,撬动银行贷款和债券融资。土地从“第二财政”转变为金融体系的核心抵押品,风险也从当年的财政收入波动,转向未来多年的债务偿还压力。

  这种“土地金融化”的操作,短期内缓解了财政压力,却将风险深埋于未来。人口流入、产业集中的城市,土地仍有价值支撑;而人口流出、产业薄弱的地区,土地则可能成为“包袱”。当土地无法按预期价格变现,城投平台的资产端和现金流端将同时承压,金融体系的滞后风险也将集中暴露。土地财政的退潮,不仅是财政问题,更是金融稳定的潜在威胁。

  三、财政空间被挤压:刚性支出与债务利息的双重夹击

  收入端的“一次性账”只是问题的一面,支出端的刚性增长则进一步压缩了地方财政的回旋空间。2024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28.46万亿元,增速明显高于收入。教育、社保、卫生等民生支出持续增长,债务利息支出也逐年攀升,挤占了本就有限的可用财力。

  一些地方债务付息支出已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两位数,形成“偿债与发展此消彼长”的挤出效应。财政自给率的持续下降,更揭示了地方财力的脆弱性。多数省份自给率长期低于50%,部分地区甚至低于40%。在缺乏中央转移支付的情况下,连基本运转都难以维持,更遑论逆周期调节。一旦经济下行或外部冲击来袭,地方财政将陷入“被动削减—延缓拨付—拖欠累积”的恶性循环。

  四、两个指标下的财政图谱:从“风险感知”到“分类施策”

  在土地财政退潮的背景下,判断地方财政风险,需关注两个核心指标:财政自给率与广义土地依赖度。前者反映地方自身造血能力,后者揭示对土地收入的敏感程度。将两者结合,可勾勒出四类财政类型:

  稳健型:自给率高、土地依赖度低,具备较强抗风险能力;

  高杠杆型:自给率高但土地依赖度高,需警惕资产价格波动;

  转移支付依赖型:自给率低、土地依赖度低,需稳定中央支持;

  高风险型:自给率低、土地依赖度仍高,亟需债务整顿与支出重构。

  这一分型不仅为风险监测提供量化工具,也为差异化政策提供依据。高风险地区应严控新增隐性债务,压缩低效土地储备;稳健型地区则可探索税制改革与公共服务创新,培育长期税源。

  五、重建财政根基:从“卖地”到“养人”

  土地财政的退潮已成定局,地方财政的再平衡势在必行。短期看,需稳妥推进隐性债务的摸底、分类与化解,防止集中性风险暴露。中央已通过专项债限额动态安排、再融资债置换等方式提供支持,但需与土地储备、城投扩张的约束同步推进。

  中期看,关键在于重构财政收入与支出结构。税制方面,应提升与产业、消费相关税种的地方分享比例,激励地方优化营商环境、培育长期税基。房地产领域,则需将一次性土地出让收入,转化为持有、交易环节的长期税收,降低对成交规模的敏感度。

  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必须转变发展理念,从“卖地扩张”转向“养人育产”。将有限财力投向教育、医疗、科技、城市更新等人力资本与公共服务领域,提升人口与产业的黏性。一个财政自给率稳步提升、土地依赖度逐年下降、债务利息占比可控的城市,才能在外部冲击中守住底线、赢得未来。

  六、结语:退潮之后,财政之根须扎进土壤

  卖地退潮,是一场财政周期的终点,也是发展模式的起点。它撕开了土地财政的幻象,暴露出财政结构、金融杠杆与治理逻辑的深层矛盾。但危机亦是转机,唯有利用这一窗口期,推动财政体制、税制结构与政绩考核的根本改革,才能将财政之根,从“地”转向“人”,从“资产”转向“产业”。

  几年后再回望,2021至2024年这三年,或许正是中国地方财政从“土地依赖”走向“制度自立”的历史分水岭。前提是,今天的每一步选择,都不再寄望于下一场卖地狂欢,而是真正把财政锚定在真实、可持续的经济与社会土壤之中。

来 源:商贾视线

      编 辑:liuy



关于房讯-媒体报道-加盟房讯-友情链接-联系方式
房讯网 版权所有 2009-2022
采编中心:010-87768660 技术支持:010-87769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