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年成绩单:从“有没有”到“好不好”
1.规模与速度
全国新建商品住宅累计销售约 50 亿㎡,年均 10 亿㎡,稳居全球首位;15 个省二手住房交易量已超新房,存量时代全面开启。
保障性住房+城中村、危旧房改造安置住房 1100 多万套(间),直接惠及 3000 多万群众,“市场+保障”双轨制从纸面落地到现实。
2.保交楼攻坚战
万套“已售难交付”住房全部交付,涉及 2 亿㎡、约 2000 万居民,终结“烂尾恐慌”。
国家—省—市三级专班、“一楼一策”、融资“白名单”审批额超 7 万亿元,成为风险处置的“中国样本”。
3.城市更新与“好房子”
万个老旧小区、1.1 亿居民“旧貌换新颜”,加装电梯 12.9 万部,新增养老托育设施 6.4 万个、文化健身场地 2800 万㎡。
个地级以上城市全部建立“城市体检—更新—评估”闭环制度,城市更新从“拆建”转向“提质”。
新建住宅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北京、上海等地试点“百年住宅”全生命周期设计,智慧社区、数字物业进入常态化。
4.基础性制度重塑
“人—房—地—钱”要素联动机制在 31 个省(区、市)落地,年度住房计划与人口流动、土地供应、金融资源实现“一张图”管理。
预售资金监管、现房销售、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住房租赁条例等制度密集出台,行业“四梁八柱”初步成型。
二、尚未愈合的“三道伤口”
1.需求侧:新市民“夹心层”
保障性住房覆盖率虽达 25%,但北上广深等热点城市新市民、青年人租房占比超 60%,租金收入比仍高于 30%,“买不起、租不好、住不稳”并存。
2.供给侧:区域冷热失衡
一线与强二线城市库存周期 6-8 个月,三四线 24 个月以上;2024 年全国住宅用地成交面积较 2020 年下降 55%,部分县城出现“土地财政真空”。
3.企业侧:高周转“后遗症”
2020年前百强房企仍有 40% 处于“红档”,总负债 12 万亿元;大量中小房企面临“缺现金、缺项目、缺信用”的三缺困境,行业出清仅过半。
三、面向“十五五”的五条建议
1.把“保障”做成“产业”
设立国家住房保障基金,中央财政每年注入 1000 亿元,撬动险资、社保、REITs 等长期资本,把保障性租赁住房做成收益 4%~5% 的“类基础设施”资产,解决“可持续”痛点。
2.推行“梯度消费”住房制度
一线城市率先试点“先租后售、租购同权、共有产权”三合一:新市民先以市场价 70% 租金入住保租房,5 年内可部分或全部购买,租金可抵房款,打通租与购的“旋转门”。
3.建立“城市住房大数据驾驶舱”
公安、人社、水电、网签、手机信令等多源数据融合,实时监测“人—房—地—钱”四维匹配度,一旦出现库存>18 个月或租金指数>收入增速 1.5 倍,自动触发限购、贴息或土地熔断等响应。
4.全面推广“交房即交证、拿证即抵押”
自然资源部已打通不动产单元代码与房屋预售代码,下一步把公证提存、资金监管、按揭放款、契税缴纳、产权登记五项业务压缩到“一个窗口、一天办结”,从源头消除烂尾与办证难。
5.把“好房子”标准升级为“百年住宅”强制规范
借鉴日本“长期优良住宅”与瑞典“百年住宅”经验,将结构耐久、空间可变、绿色低碳、智慧运维四项指标纳入强制性条文,给予容积率奖励、绿色信贷贴息,到 2030 年新建住宅 50% 以上达到百年住宅认定。
结语“十四五”让房地产完成了“保交楼、稳民生”的底线修复;“十五五”的核心命题是“向新市民要增量、向存量要质量、向制度要长期主义”。只有把保障做成可持续的产业、把租和购做成可转换的通道、把房子做成可用百年的民生基础设施,中国楼市才能真正走出“短周期—高波动”的旧循环,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