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城市写字楼承压
“新CBD”资产逻辑重构
当前,北上广深核芯区域的写字楼空置率节节攀升,租金水平却依然高起。企业用地成本攀升、经济周期承压、组织结构趋于灵活,使得“高成本+低利用”的写字楼资产正逐步脱离主流配置逻辑。
与此同时,企业对办公资产的选择趋于理性:除了价格本身,更关注综合投入产出比,尤其是办公空间是否能够融合展示、接待、运营、住宿等多元功能,以及其所在区域的政策扶持力度、产业聚集程度与未来成长空间。
因此,“新CBD时代”的写字楼不再只是高楼林立的象征,而成为城市未来增长能力的承载物、企业中长期布局的落子点,以及具备“可成长性”的资产配置入口。
雄安新区
从国家蓝图走向实景兑现
放眼全国,雄安无疑是更具“下一代CBD”气质的标的,已正式从国家蓝图走向实景兑现:
国家战略驱动:雄安新区定位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已累计完成投资约9237亿元,开发面积达约203平方公里,城市框架已基本成型。
*信息来源于网络
立体交通网络:雄安站投用,京雄高速通车,四纵三横高速与四纵两横轨道交通拓展雄安路网,为城市运营与人口导入奠定基础。
疏解全面启动:雄安已明确9家央企总部疏解落地,其中中国星网总部及4家子公司已入驻办公,其他多家总部大楼相继开工或内部装修阶段;首批4所高校已经集中开工建设,二批6所高校已完成选址,开展前期工作;“三校一院”已投入使用,标志着新区从“建设城市”转向“营造生活”。
产业加速落地: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空天信息等未来导向型产业规划落地,逐步形成新一代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截至目前,央企在雄安设立分支机构超300家,企业注册量突破5万家,城市承载与产业驱动双引擎加速运转。
人口导入提速:雄安新区户籍人口已超132.5万人,远期目标约500万人口,城市活力指数快速跃升,为办公空间使用率与资产价值提升提供根基。
创新创业活力:“未来之城场景汇”系列大赛、2024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千企雄安行”活动、“雄安马拉松”比赛等接连举办。
城市热度攀升:雄安印象、雄安奥莱、雄安温德姆酒店等一批城市级文旅商业项目已开业,消费场景逐步丰富,城市热度与人气持续攀升。
在央企迁驻、人口导入和产业落地等多重动能影响之下,雄安正在成为写字楼资产“从0到1”爆发的典型范式。这里不仅是产业总部的新腹地,更是资源、人才、资本、政策交汇的战略要塞——一个新CBD的时代,正在雄安加速成型。
雄安·电建智汇城
雄安CBD写字楼的“高配选项”
在这片创新热土之上,央企中国电建率先破题,从雄安容东001号地启航,前瞻布局雄安·电建智汇城。作为雄安首批市场化项目之一,项目以“九个率先”引领新区商办资产进程:率先奠基、率先开园、率先交付、率先导入产业……步步为先,不断刷新“雄安速度”,树立央企样本。
如今,项目已构筑起新区CBD中轴上更具含金量的写字楼资产集群,成为资本竞逐、企业争藏的“配置级选项”。
城市中轴·正芯资产
雄安·电建智汇城扼守新区CBD商务主轴,环抱约248公顷金湖绿肺,生态与繁华交汇,占位城市规划C位资源。臻稀地段叠加区位红利,具备穿越周期的长期保值力。
复合业态·稳健现金流
项目依托约166万平米高端产业集群,打造办公+住宿+展示+商业+会务五位一体的多元场景,满足总部型企业从展示到落地、从交流到接待的全周期诉求,为资产带来多维运营收益与灵活退出路径。
央企全周期·运营保障
依托中国电建“投建营一体化”优势,从空间产品打造到运营服务体系落地,建立全链条资产运营机制。物业由世界五大行管理,稳健控租、专业招商,有效保障资产的保值性、抗风险性与持有安全性。
产业共振·价值叠加
项目已吸引疏解央国企、新型事业单位及上下游生态伙伴等百余家企业,形成智能建造、生物医药、商业航天等多个产业集群,构建起“我的上下游,就在我的上下楼,最远不过隔壁楼”的产业生态圈,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芯引擎。
资产配置优解·成长可期
在土地一级市场紧俏、政策利好持续兑现、产业资源加速落地的多重利好下,雄安·电建智汇城所代表的写字楼资产,具备:资产抗周期性、租售两旺的现金流能力、政策+区位+运营的叠加溢价空间。这是写字楼产品,更是资产稳健配置的新一代解决方案。
写字楼资产的下一个十年
看雄安
面对全球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资本与企业对资产配置的关注已从短期红利转向中长期价值。而写字楼这一资产门类,恰恰需要从城市发展周期+政策导向+场景落地能力中重新评估。
雄安新区的设立,正是国家对未来城市形态与经济重心的一次深度重构。而在这场重构中,雄安·电建智汇城以央企实力与前瞻眼光,打造出一座真正匹配“新CBD时代”写字楼标准的产品集群。
选择雄安,选择雄安·电建智汇城,就是选择下一个十年的确定性。